Toggle Menu
贝博app体育下载安装:村民打工不远行工厂就在家门口!四川一企业主把工厂搬回老家农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连卷袋

村民打工不远行工厂就在家门口!四川一企业主把工厂搬回老家农村

时间: 2024-08-28 00:13:45

  在家门口就可以轻轻松松实现就业,目前,已有30多名村民开始在何佑铭的吨袋包装厂上班。

  49岁的何佑铭是四川蓬溪县三凤镇人,他的公司总部在成都,主营垃圾发电飞灰重金属治理服务,另有生产垃圾发电飞灰塑编吨袋的包装厂位于四川大英县的工业园区。今年3月中旬,企业逐渐复工,他把位于四川大英县的工厂搬回老家蓬溪县三凤镇。他说,这样做才能够解决当地就业。

  何佑铭更长远的计划是,把工人培训熟练后,让他们把设备领回家,包装厂就此“化整为零”深入到农村。何佑铭说:“很多农村人需要照顾家庭,不愿意去外地打工,但在当地又缺少就业机会。”

  他的实验得到了专家观点的支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乡村公共服务研究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英表示,这种模式对于劳动密集型、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企业,目前在中国西部农村是可行的。

  24岁的张秋红已经在外打工7年,先在新疆,后来又去了广东。今年她不打算出去了,留在家里照顾父母,如果能在附近找一份工作,那是最好不过的了。4月初,她从亲戚处获悉何佑铭的包装厂在招工,就前去咨询,没想到如此顺利——第二天就可以开始培训上岗。

  她的家在三凤镇兰草村,离场镇4公里。她原本在广州的化妆品厂上班,今年1月10日回家,因为疫情一直在家呆了两个多月。她本来买了3月18日去广州的火车票,但就在当天,父亲突然生病住院。

  她从包装厂主管及老员工处获悉,培训期工资保底3000元,熟练后每个月可以有4000多元。这跟她在广东工厂的收入相差无几。她表示,父母都已经60多岁了,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她必须留在家里照顾父母。

  张潇丹只用了两三天就学会了整个缝纫技术,熟手一天可以做30多条吨袋,一条的工价在3.8元或4元。工作时间不算长,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半下班,中午休息1个半小时。

  张潇丹最“称心”的是这份工作可以照顾到孩子,她家离工厂就两分钟,小儿子9个月大的,上班期间,婆婆可以把孩子抱过来让她哺乳。

  她的大女儿已经6岁。当年,女儿出生后几个月,她就和老公去了广东打工,女儿就留在家里奶奶带。有了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她计划留在家里,这样可以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再也不用奔波与牵挂。

  吨袋看起来像大号的编织袋,特殊材料制成,具有防潮、防尘、耐辐射、牢固安全的优点,而且在结构上具有足够的强度,广泛用于化工、建材、塑料、矿产品等各类粉状、粒状、块状物品的包装、运输。

  生产吨袋的包装厂并不是何佑铭的主要产业,在他主营的垃圾发电飞灰重金属治理业务中,包装厂的产值仅占10%。两年前,他开始投产吨袋加工,一方面供自己公司使用,另一方面也供应国内市场及出口国外,目前年产100万条。

  这些年过来,随着订单的稳定增长,何佑铭开始考虑扩大产能,却面临“招工难”的问题。但他回到老家的村里,又发现很多村民“赋闲”在家,“一个家庭,往往老公外出,妻子留在家里,接送孩子上学……”

  30年前,何友铭考上重点大学,走出农村。他先在大型国企上班,然后辞职下海,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公司做大。如今,他又开始想念家乡,计划一步一步地“往回走”。

  何友铭说,他在村里做过一些“调研”,不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得不到陪伴;父母不出去打工,或者留一个在家里,除了供养孩子,还需要赡养老人,又面临着经济压力。

  何友铭表示,把工厂搬回老家,是希望改善当地村民的这种困境——让工厂迁徙,而不让村民迁徙。这不仅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还能改变农村的经济业态、社会问题等。他从可行性角度分析,这样也能解决工厂“招工难”的问题,虽然运输、管理成本会增加,但工厂租金等方面成本会下降。

  位于三凤镇三凤村的工厂看起来比较简陋,一栋临街的房屋,底层和第二层进行了简单装修。工厂计划建一个小食堂,为部分工人中午就餐提供方便。

  何友铭的弟弟何斌负责整个包装厂的生产管理,他说,吨袋的市场需求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工厂的下一个目标是年产200万条,可直接吸引就业200人以上。工厂原本在大英工业园区,有五六十名工人,以后会慢慢地全部转移过来。

  三凤村的工厂基本上已经步入正轨,但他们还有更长远的打算,这些员工技术娴熟后,可以把缝纫机“领回家”,然后“派单”给大家。“比如说在每个村建一个加工点,这样村民上班就更方便了。”何斌说,工厂只负责派单、收货。

  三凤镇党委书记柏刘亚告诉红星新闻,这样的模式,可以解决当地就业压力。三凤镇是一个纯农业镇,外出务工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眼下,不少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还留在家里,变成了“剩余劳动力”。

  就住在工厂附近的王菊梅感叹,这样的就业机会确实非常重要,她较早就获悉了这里的招工信息,3月中旬开始到工厂上班。如今一天已经可以做40条左右的吨袋,月收入4000多元。她决定长期在包装厂做下去,离家近,时间灵活,收入也不错。

  吨袋加工只是处于产业链末端。何佑铭说,自己规划的是,建立吨袋原材料生产基地,延伸上下产业链,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模式。

  他未来的愿景是,建立原材料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线,同时加工更多规格和品类的吨袋。工厂负责设计、裁剪;加工环节,便发货给当地村民。何佑铭认为,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工厂目前所生产的吨袋,原材料要到江浙一带购买。

  何佑铭说,吨袋加工的技术方面的要求不高,工人能够短期学会,同时又需要大量劳动力,这是很适合深入农村的产业。他认为西部农村的“人口红利”被严重忽视,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西部还有极大的生存空间。

  “我这样做,只是抛砖引玉。”何佑铭告诉红星新闻,他希望更多的制造业能够分散到农村地区,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吸引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这样能形成西部制造业的经济业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乡村公共服务研究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英表示,这种模式有企业的特殊属性,对于劳动密集型、技术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的企业,目前在中国西部农村是可行的。这种“人口红利”还能维持一段时期,但从长远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会涌向城市。